首页>>查看内容

从“无人码头”到“全域智能”!2025智慧港口大会在青开幕

发布时间:2025-09-25来源:青岛日报社/观海新闻

2025智慧港口大会在青开幕,千余名代表深入探讨前沿技术在港口的应用与融合

智慧港口:从“无人码头”到“全域智能”

集装箱在码头上“自行”移动,全程无需人工操控,物流操作、海关监管、贸易结算等在数据流中同步完成,效率以分钟计……这些不是科幻电影中的场景,而是正在成为中国港口现实的“智慧图景”。

山东港口青岛港全自动化集装箱码头。

9月24日,以“智创强港,慧赢未来”为主题的2025智慧港口大会在青岛开幕。大会汇聚了来自港口运营、航运物流、科研院校、科技企业及装备制造等领域的千余名代表,共同深入探讨5G、人工智能、北斗系统、数字孪生、无人驾驶等前沿技术在港口的应用与融合,展望以“全域智能”为特征的智慧港口发展新路径。

会议期间,由中国港口协会牵头,多方共同签署了“人工智能+港口”合作备忘录,同时举行了星级“智慧港口”授牌仪式,对在智慧港口建设中取得突出成绩的项目单位予以表彰,树立行业标杆。

自动化码头遍地开花

提起智慧港口,很多人都会联想到自动化码头。智慧港口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,涉及港口发展理念、组织管理、运营模式、价值服务等的全方位革新,而自动化码头是智慧港口的重要基础,通过大数据、物联网、AI等技术,实现码头装卸、水平运输、堆场装卸环节的全过程智能化操作。

会上发布的一组数据显示,中国已投运的自动化集装箱码头和自动化干散货码头各30座,规模位居世界前列。其中既有大名鼎鼎的青岛港全自动化集装箱码头、上海港洋山四期自动化码头、宁波舟山梅山港区集装箱码头,也有进行自动化升级探索的防城港集装箱码头、洋浦港集装箱码头这样的中小型港口。

各地港口通过智能化改造实现了运营效率的显著飞跃。其中,青岛港通过智慧化服务平台,将进口提箱业务办理时间从4小时压缩至20分钟;天津港实现集装箱与干散货码头智能化改造全覆盖,大型设备自动化率超88%,作业效率提升15%;妈湾智慧港作为粤港澳大湾区首个5G智慧港口,改造后综合建设成本降低37%,碳排放量减少90%。

招商港口(华南)营运中心副总经理何劲东把自动化码头建设归纳为两种路径:一种是新建码头“隔离模式”,即新建码头从零开始,具备更高的集成度,实现全流程自动化,安全与效率最优;另一种则是传统码头“混行模式”,比如传统集装箱码头已有成熟的人工操作系统和基础设施,升级时兼顾现有运营。

事实上,不是所有港口都适合一步到位。新建自动化码头投资巨大,对岸线资源要求苛刻,建设周期较长,更适用于资金实力雄厚、迫切需要突破产能瓶颈的大型港口。出于改造成本、建设周期等考虑,很多港口选择了传统码头“混行模式”,在现有码头设施和运营的基础上,分阶段、分区域地进行自动化升级。

“智慧港口投资周期长、回报慢,大型港口领跑,中小港口转型缓慢。”交通运输部原副部长、中国科协首席决策咨询专家徐祖远指出了当前智慧港口发展面临的“拦路虎”,其中就包括投入产出机制不健全,区域发展不均衡。

推进“全域智能”

推进智慧港口建设,除了物理层面的自动化码头,更重要的是“全域智能”,通过数据流打通物流、金融、贸易、监管等各个环节,形成一个高效、透明、协同的生态系统。也就是说,智慧港口不是一个简单的货物装卸地,而是升级为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的核心节点和综合服务中心。

“要深化港口与物流、航运、能源、信息产业链协同。对接多式联运、供应链金融和跨境贸易,降低成本。通过数字化提升通关效率,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。”徐祖远表示。

以监管为例,海关、海事等环节的智能化是贸易提速的关键。前不久,在青岛海关支持下,“山港通”智能转运新模式正式落地,以海运舱单为主线贯通物流全链条,依托海关智能化监管系统,实现进出口企业“一次申报、一次查验、一次放行”。这种协同效应释放了港口综合动能,实现场地、人力、设备全域联动,资源整体周转率提升20%以上。

当前,山东港口构建开放协同的生态体系,研发了行业首个应收账款供应链金融平台“山港易付”,建成电子仓单综合服务平台“港云仓”,搭建口岸综合服务平台“云生态”,携手海关、海事打造联合监管智慧平台“关港通”,加快向“供应链综合服务商”转型升级。

山东港口党委副书记、董事、总经理李奉利表示,港口积极拥抱科技革命浪潮,全力抢抓产业变革机遇,是把握未来发展主动权的战略必然,也是打造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必需。面向未来,山东港口将珍惜信任、勇担使命,携手各方合作伙伴,全面推动“人工智能+”新一代智慧港口建设。

有关专家还表示,绿色与智慧深度融合,亦是智慧港口建设的应有之义。当前,新能源和清洁能源设备在港口应用的比例大幅提升,越来越多港口开始建设智慧能源管理平台,以实时监控和优化包括风能、太阳能及LNG等在内的清洁能源能耗,部分散货港口还建立了全流程智慧防尘抑尘系统。(青岛日报/观海新闻记者  周晓峰)

青岛日报2025年9月25日3版

责任编辑:王亚楠

热门搜索
    热门行业
    • 医药
    • 家电互联网
    • 轨道交通
    • 汽车
    • 海洋生物
    • 橡胶轮胎
    最新报导

    制药届的“海底捞”

    制药届的“海底捞”

    三项“全球领先”傍身!青岛这家企业解锁轮胎领域科技与产业新高度

    三项“全球领先”傍身!青岛这家企业解锁轮胎领域科技与产业新高度

    爷爷的爷爷那辈就在吃的油……古法+科技,香迷糊了!

    爷爷的爷爷那辈就在吃的油……古法+科技,香迷糊了!

    首页>>查看内容

    从“无人码头”到“全域智能”!2025智慧港口大会在青开幕

    发布时间:2025-09-25来源:青岛日报社/观海新闻

    2025智慧港口大会在青开幕,千余名代表深入探讨前沿技术在港口的应用与融合

    智慧港口:从“无人码头”到“全域智能”

    集装箱在码头上“自行”移动,全程无需人工操控,物流操作、海关监管、贸易结算等在数据流中同步完成,效率以分钟计……这些不是科幻电影中的场景,而是正在成为中国港口现实的“智慧图景”。

    山东港口青岛港全自动化集装箱码头。

    9月24日,以“智创强港,慧赢未来”为主题的2025智慧港口大会在青岛开幕。大会汇聚了来自港口运营、航运物流、科研院校、科技企业及装备制造等领域的千余名代表,共同深入探讨5G、人工智能、北斗系统、数字孪生、无人驾驶等前沿技术在港口的应用与融合,展望以“全域智能”为特征的智慧港口发展新路径。

    会议期间,由中国港口协会牵头,多方共同签署了“人工智能+港口”合作备忘录,同时举行了星级“智慧港口”授牌仪式,对在智慧港口建设中取得突出成绩的项目单位予以表彰,树立行业标杆。

    自动化码头遍地开花

    提起智慧港口,很多人都会联想到自动化码头。智慧港口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,涉及港口发展理念、组织管理、运营模式、价值服务等的全方位革新,而自动化码头是智慧港口的重要基础,通过大数据、物联网、AI等技术,实现码头装卸、水平运输、堆场装卸环节的全过程智能化操作。

    会上发布的一组数据显示,中国已投运的自动化集装箱码头和自动化干散货码头各30座,规模位居世界前列。其中既有大名鼎鼎的青岛港全自动化集装箱码头、上海港洋山四期自动化码头、宁波舟山梅山港区集装箱码头,也有进行自动化升级探索的防城港集装箱码头、洋浦港集装箱码头这样的中小型港口。

    各地港口通过智能化改造实现了运营效率的显著飞跃。其中,青岛港通过智慧化服务平台,将进口提箱业务办理时间从4小时压缩至20分钟;天津港实现集装箱与干散货码头智能化改造全覆盖,大型设备自动化率超88%,作业效率提升15%;妈湾智慧港作为粤港澳大湾区首个5G智慧港口,改造后综合建设成本降低37%,碳排放量减少90%。

    招商港口(华南)营运中心副总经理何劲东把自动化码头建设归纳为两种路径:一种是新建码头“隔离模式”,即新建码头从零开始,具备更高的集成度,实现全流程自动化,安全与效率最优;另一种则是传统码头“混行模式”,比如传统集装箱码头已有成熟的人工操作系统和基础设施,升级时兼顾现有运营。

    事实上,不是所有港口都适合一步到位。新建自动化码头投资巨大,对岸线资源要求苛刻,建设周期较长,更适用于资金实力雄厚、迫切需要突破产能瓶颈的大型港口。出于改造成本、建设周期等考虑,很多港口选择了传统码头“混行模式”,在现有码头设施和运营的基础上,分阶段、分区域地进行自动化升级。

    “智慧港口投资周期长、回报慢,大型港口领跑,中小港口转型缓慢。”交通运输部原副部长、中国科协首席决策咨询专家徐祖远指出了当前智慧港口发展面临的“拦路虎”,其中就包括投入产出机制不健全,区域发展不均衡。

    推进“全域智能”

    推进智慧港口建设,除了物理层面的自动化码头,更重要的是“全域智能”,通过数据流打通物流、金融、贸易、监管等各个环节,形成一个高效、透明、协同的生态系统。也就是说,智慧港口不是一个简单的货物装卸地,而是升级为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的核心节点和综合服务中心。

    “要深化港口与物流、航运、能源、信息产业链协同。对接多式联运、供应链金融和跨境贸易,降低成本。通过数字化提升通关效率,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。”徐祖远表示。

    以监管为例,海关、海事等环节的智能化是贸易提速的关键。前不久,在青岛海关支持下,“山港通”智能转运新模式正式落地,以海运舱单为主线贯通物流全链条,依托海关智能化监管系统,实现进出口企业“一次申报、一次查验、一次放行”。这种协同效应释放了港口综合动能,实现场地、人力、设备全域联动,资源整体周转率提升20%以上。

    当前,山东港口构建开放协同的生态体系,研发了行业首个应收账款供应链金融平台“山港易付”,建成电子仓单综合服务平台“港云仓”,搭建口岸综合服务平台“云生态”,携手海关、海事打造联合监管智慧平台“关港通”,加快向“供应链综合服务商”转型升级。

    山东港口党委副书记、董事、总经理李奉利表示,港口积极拥抱科技革命浪潮,全力抢抓产业变革机遇,是把握未来发展主动权的战略必然,也是打造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必需。面向未来,山东港口将珍惜信任、勇担使命,携手各方合作伙伴,全面推动“人工智能+”新一代智慧港口建设。

    有关专家还表示,绿色与智慧深度融合,亦是智慧港口建设的应有之义。当前,新能源和清洁能源设备在港口应用的比例大幅提升,越来越多港口开始建设智慧能源管理平台,以实时监控和优化包括风能、太阳能及LNG等在内的清洁能源能耗,部分散货港口还建立了全流程智慧防尘抑尘系统。(青岛日报/观海新闻记者  周晓峰)

    青岛日报2025年9月25日3版

    责任编辑:王亚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