定西中医药产业“逆袭”背后的青岛力量
发布时间:2025-09-25来源:青岛日报社/观海新闻
青岛日报社/观海新闻9月24日讯 药材香气扑鼻而来、切片机规律作响,工人们熟练地分拣着黄芪切片……在甘肃天成兴渭药业有限公司的工厂车间里,东西部协作的种子已然开花结果。
9月24日,2025青岛网络媒体、网络大V东西部协作采访团一行深入定西市渭源县,实地探访当地中药材精深加工企业代表,感受定西中医药产业“逆袭”背后的青岛力量。
技术落地
道地药材“身价”倍增
“这些黄芪切片,厚度均匀,色泽鲜亮,完全达到了药典标准。”甘肃天成兴渭药业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兴国向采访团一行介绍道。在他身后的自动化生产线上,工人们正熟练地对定西特产的黄芪、党参等道地药材进行精深加工。
定西素有“千年药乡”“天然药仓”之称,中药材种植面积和总产量均居全国地级市首位。
然而长期以来,当地中药材多以原材料形式外销,附加值有限,常常面临“农户种出好药材,却卖不出好价钱”的窘境。
得益于东西部协作机遇,青岛投入协作资金5000万元,引荐山东天成药业集团出资4.3亿元建设甘肃天成兴渭药业有限公司,成为青岛对口协作定西以来投资规模最大的医药项目。目前,企业已通过国家药品GMP认证,成为甘肃省第三批大宗地产中药材产地加工(趁鲜切制)龙头企业,年处理中药原药材可达5000吨。
“我们依托青岛总部在药品标准制定和质量控制方面的技术经验、市场优势,把中药饮片的标准化、规模化、产业化做起来,也为当地农户提供了持续稳定的增收路径。”王兴国介绍,企业平均每年能够带动全县范围内万户药材种植户增收,新增就业岗位200多个。
在东西部协作机制推动下,项目不仅通过引入资金和技术,让普通的中药材“身价”倍增,更发挥了联农带农效用,让农民增收致富。
链条延伸
激活产业跃迁之路
产业链是产业发展的“筋骨脉络”。延伸的广度,决定着产业价值能辐射多少环节;延伸的深度,决定着产业能否突破“靠天吃饭”的局限、形成不可替代的竞争力。
对于定西中医药产业而言,仅靠饮片加工实现的“原料升级”,只是走出困境的第一步;要真正实现从“产业跟随”到“产业引领”的“逆袭”,必须推动产业链向更上游的“标准化种植”、更下游的“高附加值成品”延伸。而青岛与定西的协作,正沿着这条“延链强链”之路持续发力。
2024年,山东天成药业集团在渭源再度“加码”,启动建设甘肃天成兴源药业有限公司。这个总投资10亿元、占地96.82亩的新项目,不再局限于中药饮片加工,而是聚焦中药材精细化深加工,直指“全产业链布局”。从中药材前处理、有效成分提取,到固体制剂、液体制剂生产,再到大健康产品研发皆有涵盖,将构建起一条覆盖加工、制造、品牌的完整产业体系。
王兴国向采访团算了一笔“产业账”:项目计划2025年底建成投产,届时预计年产值超15亿元,新增就业岗位400余个,带动2.5万户中药材种植户稳定增收。更关键的是,这条延伸后的产业链,将成为首个落地渭源的10亿级项目,也是定西市落地的东西部协作投资额最大的项目,将有力促进渭源中药产业转型升级。
从技术落地让“好药材”变身“好饮片”,到链条延伸让“好饮片”升级“好产品”,青岛力量正以“产业链思维”,为定西中医药产业搭建起从“价值提升”到“能级跃升”的阶梯,让“千年药乡”的老字号,在东西部协作的浪潮中焕发新的生机。(青岛日报社/观海新闻记者 王凤一)
责任编辑:程雪涵